组图:戴维斯、鲁伊兹赛前发布会
在基本关税方面,印度自2022年 4月1日起对外国制造的光伏组件征收40%基本关税,对光伏电池征收25%的基本关税。
据证券时报报导,近日,华晟新能源CEO周丹表示,华晟在异质结超薄硅片的开发上进展显著,公司使用的是130m硅片,良率已经超过95.5%;110m和120m硅片的量产工艺已经完成定型,良率也达到了95%以上;极致的100m硅片量产工艺也正在测试中。异质结与钙钛矿具有良好的叠层电池匹配度,异质结钙钛矿叠层电池可实现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在转化效率贡献上,异质结可以贡献25%-26%的转化效率,而钙钛矿叠层则是增加其3%-5%增量效益。
异质结:最具产业化潜力的下一代超高效电池技术异质结电池由于具备转换效率高、制造工艺简单、薄硅片应用、温度系数低、无光致衰减和电位衰减、可双面发电等一系列优势,被誉为最具产业化潜力的下一代超高效电池技术。未来,金刚光伏将继续导入110m、100m厚度的硅片,加速推进高效微晶异质结电池的薄片化,全力以赴更低成本量产突破。对于异质结而言,短期内银包铜还会是推进的主流技术。随着今年设备验证结果落地,若良率、效率、成本等测试结果理想,预计2023年行业将步入中试阶段,2024-2025年步入量产。焦点:硅片减薄成主旋律硅片切割环节的发展方向主要呈现大尺寸、薄片化、细线化、柔性化、智能化等特征,通过减少硅片用量、提高产品良率来降低生产成本。
2023年1月,东方日升与高测股份在N型异质结超薄半片切片领域达成战略合作,将进一步开发100m厚度及更薄厚度的N型异质结半片超薄硅片。国内无主栅技术研发正持续推进,近年来已有多款无主栅组件推向市场,如爱康无主栅异质结组件,中能创210无主栅异质结组件。以硅料为例,上机数控投资近50亿修建的5万吨硅料项目,内部收益率为22.68%,而通威2021年5万吨的项目内部收益率为23.98%。
根据上机数控财报,其2019年营收只有8亿元,归母净利润不到2亿元,且利润还在缩水。甚至在转型硅片行业一段时间后,上机数控股价还在下跌。这意味着同样的项目,通威收益更高,整个行业已经出现头部赢家通吃的趋势,真正能胜出的仍然只有少数头部公司。严格说来,上机数控已不是家设备公司,而是硅片制造商。
2022年,上机数控投资百亿建硅料项目,2023年4月4日,上机数控又宣布投资50亿元建光伏组件项目。上机数控进入硅片行业时,吃到先发者红利。
上机数控狂奔上机数控从设备转型到硅片行业的时间点,称得上先知先觉。一体化迷思无论是已经盘踞行业数十年的老牌巨头,还是上机数控这样年轻的进入者,业务版图都会从上游硅片一直延伸到组件。短短三年,公司就换了面孔,营收九成都来自硅片。但进入组件、电池、硅料环节时,它已经是个后入者。
两三年后,行业中产能全部释放时,市场供需早就今非昔比。上机数控的扩张多在这两年开启。随着硅料、硅片产能释放,硅片价格下跌,激进扩产的上机数控或许遭遇产能过剩的危机。但当巨头、新贵都将一体化当做解药时,行业的各个环节都变得白热化。
通过发债、非公开募资和公开定增,上机数控在2020年到2022年中,吸收近百亿资金。光伏行业前期投入高,规模效应明显,其实不利于上机数控这样转型的新人。
但截止2021年底,上机数控手里的货币资金加上交易性金融资产只有38亿。在资本市场沉浮的公司们希望靠它描摹出一副宏大的画面。
上机数控在2019年5月转型前,市值只有20亿左右。此时,上机数控的单晶硅片产能已经达到了20GW。上机数控表示,业务已从硅棒切割设备制造企业逐步转向光伏产业链一体化,新名字更符合经营情况。即便目前暂时只有单一业务,放出的规划也雄心勃勃。2022年2月,上机数控宣布进入硅料行业,项目投资预计将达到118亿元。硅片、组件环节更是不缺动辄百亿的扩产规划。
好在上机数控的股价节节攀升,在2019年一度到超过350元,市值高达千亿。4月12日,光伏设备龙头上机数控发布公告称,即将变更公司名为弘元绿色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靠着卖硅片,上机数控净利润也翻了10多倍。而且,一体化也能降低整体成本。
上机数控在硅片业务算暂时站稳,或许应该将地基修建得更牢固,再去扩张版图。2019年,上机数控从卖设备,转型至硅片制造。
前两年硅料价格暴涨,如通威这样既做原料又做成品的厂商,自然更有价格优势。随着大公司的硅料、硅片产能释放,材料已经不再紧缺,上游产品价格曲线将缓慢下行,成倍增长已成过去。不管是硅片、硅料当一个环节价格波动时,可以通过其他环节填补损失,比如硅料降价时,硅片可能因为石英坩埚等供应不足维持价格。一旦供大于求,龙头公司显然比上机数控更善于,也更有能力打价格战。
然而,2020年双碳政策提出后,上机数控同步飞升,市值只用了1年时间狂飙到200亿。如此来看,上机数控的确需要换一个名字。
一年中,上机数控在上下游的新项目投资额超过400亿元。2019年前,双碳还不是热词,上机数控只是家很不起眼的设备厂商,主要卖金刚线切片机,用来将硅条切成硅片。
至此,上机数控已经覆盖产业链最关键三个的环节:硅料、硅片、组件。上机数控在这场转型豪赌中完胜。
一体化是个很有故事的词语。重金倾注入一体化后,更大的风险是供需发生变化。上机数控硅片销售翻了近3倍,生产出的硅片被一抢而空。从去年底到今年年初,硅料、硅片价格都出现下跌。
一体化意味着强大的议价权、独立的生产,是个让二级市场兴奋的概念。但一家刚刚进入光伏行业3年的公司,更理性的做法是稳步向前。
通威一家公司2022年底硅料产能已经达到33万吨,还有49万吨规划产能。以上机数控当时可以动用的资金来说,扩张计划有些勉强。
上机数控这样传统到不能再传统的设备厂商,实在平淡太久,显然无法抵御诱惑。仅仅过了4个月,上机数控又公告投资148亿建单晶硅棒项目;同年8月,机数控再次宣布,投资150亿建硅片和电池产线。